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
D/s反思-15:如何穿梭在情境與現實?
在6/26(六)的第一次《The New Topping Book 》讀書會裡面,我們有一段討論到了「情境與現實」這件事。例如兩個人如何設立這個調教情境開始,又如何讓調教情境落幕,回到現實。也就是兩人相處的「結構」設定。如何區別情境與現實,在讀書會當中有一段討論,詳細大家也可以從《BDSM蹺蹺板:聊聊你的愉虐人生》podcast當中聽到我們的分享。
然而這部分其實我有一些想多描述的思考,在我自己習慣的領域當中,其實「情境與現實」是一件頗為複雜的事情。但這篇文章我試著不要描述得太複雜,並用比較容易了解以及貼近實務的方式來書寫它。
一般來說,「情境與現實」我們首先聊到的是「如何開始以及如何結束」。譬如很多人會談到,幫bottom戴上項圈、脫光衣服並向主人展現「我準備好被使用了」的奴隸姿勢、sub穿上特定的衣著和配件等等,或是一起洗澡、浣腸、準備道具、討論調教情境的安排等等,就是一種「如何開始」的設定。也可以把這些事情,當作是一種調教前的前戲,即是一種氣氛堆疊、環境營造的階段。我想不論是否在BDSM裡面,即使是一般的香草情侶,如何進入性的氛圍中,前戲/氣氛/情境的培養,都是很重要的一環,關係到在情境當中的每個人,能否感覺信任與放鬆地投入在當中。
然而在BDSM裡頭,也許是它的情緒強度較大(不論是在關係中的情緒,或是在調教過程中的情緒),因此「情境與現實」的切換與設置,變得不單單是我們口語中在說「前戲」的份量。更多的,以及更核心的東西,是一個人「在幻想與現實當中切換」的能力,當然,還有其他的能力混雜在這件事當中;換言之,要做到在「情境與現實」當中順暢切換的人,是代表他具備了種種複雜的內在能力,才得以做到這件事的,不單單只是「被戴上或被拿下項圈」這麼輕易而已。
以下我試著拆解可能有關的能力有哪些。
我認為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能力,便是擁有區辨「現實感」的能力。
我曾經聊過一個人,他很嗨很嗨的跟我在網路上聊著聊著,當時我還不認識小瓜,因此我跟他有稍微多聊了一些,譬如他從哪個時候發現自己的喜好、他最喜歡的情境是什麼樣子……等等,但沒有到我下指令或是網調的程度。聊到最後,他說他受不了了,想要知道我住哪裡,想要開車來找我。想當然我是拒絕了,但是他接下來告訴我,他要去偷鞋子了,而且是不特定住戶的鞋子(只要門有開,他就想去偷了)。意指,這位在情慾催化下的人,他無法有效控制他的慾望,我會揣測他有衝動上的掌握困難之外,也許評估風險以及現實感的能力都是偏低的(如果是偷「自己住的大樓」可能評估風險的能力還稍微好一點,代表這是他有長期觀察的地方)。像這樣的對象,基本上要談到安全地進出入情境或關係,都是在一百步之後的事了。
另外我想是「情緒」的能力。
進入情境需要身心放鬆、安靜下來的能力(非常重要)、對關係信任(以及營造信任的氛圍)、專注力。身心放鬆的前提是,要知道自己今天的身體與心理狀態如何,譬如今天有哪裡痠痛,是否需要對方多留意,肢體上需要避開什麼姿勢等等;心理狀態方面,包括知道我今天心情如何?我剛剛是否有沒有處理完的事情,而我能否在現在嘗試放下這些掛心?或是我有沒有在吃醋的事情、在意的事情需要先跟對方討論好再開始?相對的,退出情境更是需要情緒的能力(也與現實感的能力有關),例如,我有沒有能力在高情緒強度之後安慰自己?或接受被安慰?如果待會就會跟他分別,我能否有獨處且同時照顧自己的能力?或是找到適合的人陪伴自己的低潮?
讓我想到我之前有過一個經驗,困住那位朋友的情緒是「罪惡感」。也是在認識小瓜之前的事情,他在與我談話的過程中,可以侃侃而談他的幻想,但到最後,總是有一個來自家庭及信仰的罪惡感困擾著他,並對剛剛說話的自己感覺自責與後悔。雖然當時的我很欣賞這位對象,但我總是覺得難以前進,像是再多認識他一些或多給什麼指令,甚至到最後我們約見面的當天早上,他取消了跟我的見面。我記得我過程中數次想要多跟他聊聊,或等待他或陪伴他,但當時以他在情緒上的能力來說,一旦陷入罪惡感,就彷彿陷入情緒的流沙當中,誰都無法拉他出來。
寫到這裡,我自己會覺得,其實「情境與現實」的轉換並不是一個開關,而是一個過程的樣子。
再來,也會發現另一個能力也很重要,就是「溝通表達」的能力。
譬如我有這些情緒,我要怎麼跟我的合作夥伴說明,我要如何跟他討論我的狀態。這個時候也很吃「人格平等」的概念,亦即很多Bottom害怕跟Top討論,但在這本書以及我自己的觀念裡面,Top在情境之外應要能平等的跟Bottom有許多許多幻想或狀態上的討論,我想特別是對「在當次調教前的狀態」,更應該被好好地討論著。當然,如果在退出情境之後,也能保持溝通交流,也是最好不過的了。
最後,再深入一點來說,我想節錄幾句在Donald W. Winnicott《遊戲與現實》這本書之中的文字,讓大家對情境與現實「之間的事情」,再多一些想像。
美腿與好書(愛心) |
「…玩遊戲的領域不是內在的心理現實。他在個人之外,可又不是外面的世界…(p.97)」「…當小嬰兒使用象徵時,他就已經在清楚區分幻想(fantacy)與事實,區分內在客體與外在客體,明白最早的創造與感知之間的差別。…(p.40)」「…玩遊戲暗示信任,屬於小寶寶與母親腳色之間(起初)的潛在空間;在這裡,寶寶處於一種近乎絕對依賴的狀態,並且把母親腳色的配合功能視為理所當然…(p.97)」「…玩遊戲本來就令人感到興奮,卻也讓人感到不確定,這項特色並非來自本能的亢奮,而是來自小孩近乎虛幻錯覺的主觀心靈,與客觀感知到的外在真實現實之間,兩者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安全感…(p.98)」「…沒有愛也可以把小寶寶餵飽,可是沒有愛或沒有關心的照顧,就無法成功地培養出一個新的、獨立的人類小孩。這個充滿信任與可靠的地方是個潛在空間(過渡空間),將來可以變成分離的無限區域,小寶寶、小孩、青少年、成年人都可以用有創造力的遊戲填滿這裡,到最後這裡就會成為享受文化傳承的地方…(p.175)」
從Winnicott的觀點來看,其實我們在「現實」之間穿梭的「調教情境」,是個介於心理內在與外在事實之間的「過渡空間」,那裡「不是心理現實,也不是外面的世界」。在這本書當中,以及他其它的著作,有許多基於嬰兒觀察而來的理論;這個理論另一個意義是,能否流暢的出入「情境」,其實更基礎的是來自於從小發展的心理能力,一個可以稱之為「遊戲的能力」、「創造力」,或是「過渡空間」的狀態。
這也是為什麼調教這麼讓人著迷,且有些人為此沉迷其中的原因,幾乎所有會成癮的事物,其實都有讓人感受到「不是心理現實,也不是外面的世界」在過渡空間當中,有時會讓人感到稍微脫離現實,飄飄然的感受。
以上是因著「情境與現實」的主題而來的種種思考,以此補充與分享。
(所以找到一位擁有這些能力的合作夥伴是相當重要的喔!!如果你是屬於已經具備這些能力的人,非常恭喜你~好好享受屬於你的BDSM吧;反之如果你覺得,好像有些句子,自己有類似的困擾,也不用太擔心,這些都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技能!!歡迎私訊我,或是向各種專長的朋友聊聊喔。)
PS:D/s 16會稍後轉貼的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